中国月季网社区

 找回密码
 加入花友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6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牡丹病虫害防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8 09:0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加入花友

x
牡丹缺铁性黄叶病   缺铁性黄叶病发生比较普遍,是一种生理病害,可造成落叶或叶片组织坏死。
& b2 U; h7 h, z) [( G/ E4 v  症状:叶片部分叶肉变黄而叶脉仍为绿色,严重时叶片黄化部分坏死,病树枝条不充实,不易成花。
5 ^+ x; n: `$ M% _7 G  病原:土壤中缺少可吸收的铁而起,铁离子是叶绿素形成的重要物质,土壤中缺少可吸收的铁,叶绿素形成受阻,出现黄叶病,尤其盐碱地,发生缺铁黄叶病较多。
# r* c' i4 g" m4 j- ~8 j  发生规律:碱性土壤中的铁不易被吸收,在刚展叶时叶片尚为绿色,当新梢速长期和展叶期,生长发育所需铁元素增加而土壤供应不足出现缺铁性黄叶病,新梢顶端叶片尤为显著,有时新梢尖端嫩叶全部黄。 5 U2 B* c; e3 A; q
  牡丹褐斑病 6 \1 {( p$ Y5 l8 P

0 _% t8 p# j2 \& f+ H: }; I, x( f% p; T  
牡丹褐斑病在牡丹生育后期发生。
0 E1 y9 i/ x9 z1 H: N7 y3 q  症状:叶表面出现大小不同的苍白色斑点,一般直径为3-7毫米大小的圆斑。一叶中少时1~2个病斑,多时可达30个病斑。病斑中部逐渐变褐色,正面散生十分细小黑点,放大镜下绒毛状,具数层同心轮纹。相邻病斑合并时形成不规则的大型病斑。发生严重时整个叶面全变为病斑而枯死。叶背面斑病呈暗褐色,轮纹不明显。
# F: h5 q5 c2 o  病原:病原菌为变色尾孢菌(Cercospora variicolor Winter),属丝孢纲、丝孢目。分生孢子梗淡色,偶有隔膜或屈曲,不分枝,大小为10~35×2~4微米。分生孢子无色至淡褐色,大小为40~120×2.0~3.5微米。 : p! ~6 |4 K0 u0 Z
  传染途径: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和病落叶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来源。以风雨传播,从伤口直接侵入。多在7~9月份发病,台风季节雨多时病重。下部叶先发病,后期管理放松,盆土过干、过湿时病重。
1 v) y) ~7 v' s) ^3 n* S8 n  防治方法: 采收后彻底清除病残株及落叶,集中烧毁。 7 V3 M! n8 {( i. o7 y, @
  牡丹红斑病
8 M" h/ g' I: [/ H, g- j0 z. f  牡丹红斑病也叫霉病、轮斑病,是牡丹上发生最为普遍的病害之一。 1 G+ m+ x5 I+ D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还可危害绿色茎、叶柄、萼片、花瓣、果实甚至种子。 叶片初期症状为新叶背面现绿色针头状小点,后扩展成直径3~5毫米的紫褐色近;圆形的小斑,边缘不明显。扩大后有淡褐色轮纹,成为直径达7~12毫米的不规则形大斑,中央淡黄褐色,边缘暗紫褐色,有时相连成片,严重时整叶焦枯。在潮湿气候条件下,病部背面会出现暗绿色霉层,似绒毛状。叶缘发病时,会使叶片有些粗曲。 绿色茎上感病时,产生紫褐色长圆形小点,有些突起。病斑扩展缓慢,长径仅3~5毫米。中间开裂并下陷,严重时茎上病斑也可相连成片。叶柄感病后,症状与绿色茎相同。 萼片上初发病时为褐色突出小点,严重时边缘焦枯。墨绿色霉层比较稀疏。
% D% c7 `; P5 J5 C  病原:病原菌以芍药枝孢霉(Clados porium paeo-niae Pass),属丝孢纲,丝孢目。分生孢子梗3-7簇生,黄褐色,线形,隔膜3~7个,大小为27~73×4~5微米;分生孢子纺锤形或卵形,一至多个细胞,黄褐色,大小为10~13×4.0~4.5微米.
/ A: U+ P3 Q: `  传染途径:牡丹红斑病菌以菌丝在病组织上及地面枯枝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侵染危害。再次侵染。下部叶片最受害,开花后逐渐明显和加重。天气潮湿季节扩展快。
& ~( ~( s8 c9 y3 V  防治方法: 1、园艺防治 冬季整枝时必须将病枝清除,盆土表面挖去10厘米左右,重新垫上新土。 2、药剂防治 早春植株萌动前喷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一次;初见病后及时摘除病叶,喷洒药液进行全面防治。喷药时特别注意叶片背面,并且喷洒均匀、周到。常用药有:60%防霉宝超微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硫悬浮剂800倍液,或2%B0-10(武夷霉素)水剂150倍液等,每七八天喷一次,连喷2~3次。粉法施药或烟熏施药(适用于温室):傍晚时喷撒粉尘剂或释放烟雾剂防治叶霉病。常用粉尘剂有:5%百菌清粉尘剂,7%叶面净粉尘剂及10%敌托粉尘剂等,每次每667m2用量变250-300克。粉尘施药或释放烟雾剂后,封闭大棚、温室过夜。烟熏法、粉尘法,最好与药液喷雾交替使用。
$ B' Y% [- V7 D0 S6 @* _- y0 ]" ]0 k! J; b5 o  l% }$ m* p; h
  牡丹白绢病 - Q5 `2 ?( c- c
  症状:各种感病植物的症状大致相似。病害主要发生在苗木近地面的茎基部。初发生时,病部宾皮层变褐,逐渐向周围发展,并在病部产生白色绢丝状的菌丝,菌丝作扇开扩展,蔓延至附近的土表上,以后在病苗在基部表面或土表的菌丝层上形成油菜籽状的茶褐色菌核。苗木受病后,茎基部及根部皮层腐烂,植株的水分和养分的输送被阴断,叶片变黄枯萎,全株枯死。
7 O3 Z0 S# m7 R$ X# a  病原:Sclerotium rolfsii Sacc.(齐整小核菌)。齐整小核菌属半衙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此菌不产生无性孢子,也很少产生有性孢子,菌丝初为白色,后稍带褐色,直径3~9微米,后期菌丝可密集在一起,形成油菜籽状菌核。 7 s8 k$ t" o1 M! a- ]( \3 k  Q
  传染途径:病菌一般以成熟菌核在土壤、被害杂草或病株残体上越冬。通过雨水进行传播。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4~5年。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植物体。在长江流域,病害一般在6月上旬开始发生,7-8月是病害盛发期,9月以后基本停止发生。在18~28℃和高湿的条件下,从菌核萌发至高无上新菌核再形成仅需8~9天,菌核从形成到成熟约需9天。
9 P1 P; e! q4 i# H  发病条件: 病菌喜高温多湿,生长最适温度为30~35℃和高于40℃则停止发展。土壤PH5~7适于病害发生,在碱性土壤中发病很少。土壤腐殖质丰富,含氮量高,土壤粘重以及比较偏酸的园地,发病率高。
2 L* O: D4 e( H$ ~  防治方法: 1、为了预防苗期发病,可有70%五氯硝基苯粉剂处理土壤,每67平方米地用250克,加干细土5公斤,混和均匀后,撒在播种或扦插沟内,然后进行播种或扦插。 2、发病初期,在苗圃内可撒施70%五氯硝基苯粉剂于土面,每67平方米地亦用250克,施药后松土,使药粉均匀混入土中;亦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硫酸铜液,或萎锈灵10ppm,或氧化萎锈灵25ppm,浇灌苗根部,可控制病害的蔓延。 3、春秋天扒土晾根 树体地上部分出现症状后,将树干基部主根附近土扒开晾晒,可抑制病害的发展。晾根时间从早春3月开始到秋天落叶为止均可进行,雨季来临前可填平树穴防发生不良影响。晾根时还应注意在穴的四周筑土埂,以防水流入穴内。 4、选用无病苗木 调运苗木时,严格进行检查,剔除病苗,并对健苗进行消毒处理。消毒药剂可用70%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800~1000倍液,2%的石灰水,0.5%硫酸铜液浸10~30分钟,然后栽植。也可在45℃温水中,浸20~30分钟,以杀死根部病菌. 5、病树治疗 根据树体地上部分的症状确定根部有病后,扒开树干基部的土壤寻找发病部位,确诊是白绢病后,用刀将根颈部病斑彻底刮除,并用抗菌剂401的50倍液或1%硫酸液消毒伤口,再外涂波尔多浆等保护剂,然后覆盖新土。 6、挖隔离沟 在病株我围,挖隔离沟,封锁病区。
1 O! B% u/ ^: e* [  牡丹白粉病
: M  a4 N' g. R  症状:叶片上产生白色粉霉斑,常扩大接连成片,甚至覆盖整株叶片和茎杆,引起植株早衰或枯死。 & N' t% Z' z  t; h
  病原物:Erysiphe aquilegiae DC.et Mer.,称耧斗花白粉菌。 ' R( Y! A3 n+ r
  传染途径:病菌以闭囊壳(病叶上小黑点)在病残体上越冬,产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以分生孢子不断进行再侵染。 8 I9 v6 L9 z! t% s8 x
  防治方法 : 1、加强栽培管理 施氮肥不宜过多,应适当增施钾、钙肥,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适时修剪整形,去掉病梢、病叶,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室内盆栽时,应置于通风良好、光照充足之处。冬季要控制室内温湿度,夜间要注意通气。秋末冬初移入温室(或冷窖)前,应仔细检查,发现病叶、病梢立即剪除并烧毁,以免带入室内传播蔓延。 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粉锈宁的残效期可达20~25天,喷药后受病害部位的白层暗灰色,干缩并消失。
3 z6 S0 A# C+ `" q- i  牡丹病毒病
) F) S# C# l8 o8 X  症状:牡丹环斑病毒(PRV)在叶片上产生深绿和浅绿相同的同心轮纹圆斑,同时有小的坏死斑,植株不矮化,TRV亦变化大小不一的环斑或轮斑,有时则呈不规则形,而PLCV引起植株明显矮化,下部枝条细弱扭曲,叶黄化卷曲。 * O- z7 Z; L2 K" U' t
  病原物: (1)牡丹环斑病毒(Peony ringspot virus,PRV)病毒粒体球状,27纳米。难以汁液摩擦接种,可以由蚜虫传播。 (2)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 TRV)病毒粒体有两种,长的为190纳米,短的为45~115纳米。能汁液接种,报道线虫、菟丝子和牡丹种子都能传毒。 (3)牡丹曲叶病毒(Peony leaf curl virus,PLCV)由嫁接传染。
7 h! [, o/ S5 a( X' y+ R& u1 @  传染途径:用病株分株繁殖,或作嫁接材料以及田间蚜虫大量发生。 寄主植物:PRV、PLCV为害芍药、牡丹;TRV除芍药、牡丹外,还为害风信子、水仙、郁金香等花卉。 2 g  @$ H% o3 g
  防治方法: 1、不用病株做繁殖材料。发现病株,应及时清理。 2、及早防治传毒蚜虫。清理周围杂草,减少传染源。
0 ?7 L' A8 W* Y* ^# I8 B" |) z1 K8 l. F9 Z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花友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月季网(中国花卉邮购网) ( 皖ICP备11000863号 )

GMT+8, 2025-4-27 09:59 , Processed in 0.1682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